尊重长者,孝顺爸爸妈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极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如此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爸爸妈妈却在那里忙碌着整理碗筷;家有美味的东西,爸爸妈妈一直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极少请爸爸妈妈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爸爸妈妈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爸爸妈妈身体不适,孩子却极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优虑。
有无孝顺爸爸妈妈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爸爸妈妈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别人的大问题。在家能培养孝顺爸爸妈妈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大概做到关心同事,也才大概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大家千万不可以忽略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顺爸爸妈妈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培养孝顺爸爸妈妈的好习惯呢?
第一,要打造适当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适当的长幼有别"与封建父母制、一言堂是不一样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含子女)之间第一是民主平等的,爸爸妈妈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特别是在处置孩子我们的事情时,必须要充分听取他们的建议,尽量按他们适当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可以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绠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特别是未年人)应当在爸爸妈妈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目前,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父母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随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顺爸爸妈妈的好习惯了。因此,大家要让孩子了解自己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了解爸爸妈妈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可以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目前不少孩子不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状况,不了解父线的钱是如何得来的,只了解向爸爸妈妈要钱买这买那,觉得爸爸妈妈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如此的孩子如何会从心底里孝顺爸爸妈妈呢?为此,爸爸妈妈应当有意识地常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状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的钱得来不容易。自然,孩子会渐渐珍惜我们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爸爸妈妈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从小事入手练习培养孩子孝顺爸爸妈妈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顺爸爸妈妈的一般需要是:听从爸爸妈妈教会,关心爸爸妈妈健康,分担爸爸妈妈忧虎,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爸爸妈妈添乱。要把这类需要变为孩子的实质行动,就应当从平时小事抓起。如关心父母健康方面:需要孩子天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亲;当爸爸妈妈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爸爸妈妈休息一下;当爸爸妈妈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爸爸妈妈是不是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爸爸妈妈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需要完成的家务劳动,就算是吃饭时摆筷子。依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状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练习,热情鼓励。如此不但有利孩子培养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益于孩子不断增强孝顺爸爸妈妈的观念:"爸爸妈妈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则,爸爸妈妈本人要做孝顺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爸爸妈妈的态度,直同意爸爸妈妈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以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爸爸妈妈非常不教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美味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我们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龄大时好使。"这个时候,这对中年夫妇猛然悟,把我们的爸爸妈妈请回正屋同自己一块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晨最美味的东西给老人吃。孩子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爸爸妈妈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目前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爸爸妈妈的状况还是存在的。有的中年夫妻不只不照顾我们的爸爸妈妈,反而想方设法"刮"老大家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大家不能要管好我们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爸爸妈妈亲,决不可以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假如说平常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可以和老人朝夕相处,那样在休假日要尽可能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培养尊敬长辈,孝顺爸爸妈妈的好习惯。